當北京琉璃廠的晨光掠過古舊書肆的門楣,當故宮文淵閣的飛檐倒映在泛黃的書頁上,清代學人與書事的回響,正從歷史深處款款走來。
6月18日,伴隨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趙宸萱、于欣月同學的琵琶曲《月兒高》,2025年“今雨書院”系列文化講座迎來了第三講。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袁媛走上講臺,以“清代北京城的學人與書事”為題開講。市政協副主席張家明出席。

“清代宮廷藏書來源豐富,繼承明代內府藏書、征集民間藏書、抄沒罪臣藏書以及本朝內府編修圖書,共同構筑起龐大的皇家藏書體系。”
“清代北京的書市從報國寺到琉璃廠,見證了文化交流的繁榮。報國寺書市在清初頗為興盛,朱彝尊每月朔望都會到慈仁寺市書攤購書,王士禛更是常在此與友人相見,書市成為文人交流的重要場所。”
……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袁媛帶聽眾領略了宮廷藏書的輝煌、私家藏書的雅致、書市變遷的活力、往來鴻儒的風采,展現了清代北京的文化盛景。
聽眾們表示,探尋清代北京城的學人與書事,觸摸的不僅是泛黃的紙頁和塵封的樓閣,更是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積淀。那些在宮廷秘閣、私家書房、喧囂書肆中流轉的典籍,那些在雅集唱和、考據辯難中迸發的思想,共同構成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最寶貴的遺產之一。回望這段歷史,不僅是為了銘記,更是為了傳承。理解這份遺產,正是為了更好地利用,讓歷史的書香,繼續滋養當代的心靈。要珍惜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奮力譜寫首都文化新篇章。

市政協副秘書長錢衛主持。市政協專委會有關負責同志,部分市政協、東城區和西城區政協委員,民進會員、“模擬政協”師生代表和市政協機關干部等80余人現場參加。講座還通過北京市政協履職平臺,千龍網,“北京政協”快手號、抖音號,北京時間網站等進行了同步直播,點擊量達26.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