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漫步在北京中山公園,與那座古老神秘的建筑擦肩而過?它靜默佇立,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密碼——這便是北京社稷壇,一處凝結著古人對民生福祉最虔誠祈愿的神圣之地。
5月16日,伴隨著北京市第十五中學分校劉若棋同學的古箏獨奏《盛世國樂》,2025年“今雨書院”系列文化講座迎來了第二講。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史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物保護學會顧問郗志群走上講臺,以“祈福民生:社稷祭祀與北京社稷壇”為題開講。市政協副主席張家明出席。

“社稷祭祀在國家祭祀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為五禮中‘吉禮’之首。社稷祭祀的核心神祇是‘太社’,祭祀的核心是‘祈福民生’,祭祀的形式是‘春祈秋報’。”
“社稷壇是北京歷史上皇家壇廟建筑群和皇家壇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社稷祭祀文化的典型物質體現,也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國家級社稷壇。”
……
在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郗志群教授通過詳實的史料和豐富的圖片,從社神與稷神探源、社稷祭祀的歷史變遷、北京社稷壇營建歷史、社稷壇的文化價值四個方面,帶領聽眾穿越了歷史長河,探尋了社稷祭祀的歷史,領略了北京社稷壇的文化價值。

“雖然祭祀大典早已遠去,但社稷壇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默默訴說著往昔的輝煌。它既是凝固的歷史教科書,也是活著的文化紀念碑,讓每一位到訪者都能觸摸到中華文明跳動的脈搏。”
“原來歷史不是枯燥的時間線,而是有溫度的生活史!當提到社稷壇在1949年成為北京市各界代表會議召開地時,這讓我想起政治課上學的人民政協制度,原來中山公園就是它的‘誕生地’!對我而言,社稷壇不再是課本上的知識點,而是串聯起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的生動教材。”一位在場的“模擬政協”學生表示。
“‘祈福民生’的核心理念,與我們‘以人民為中心’的履職宗旨一脈相承。古代帝王通過社稷祭祀凝聚民心,如今作為政協委員更要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群眾對‘倉廩實、衣食足’的向往,轉化為參政議政的動力。”一位聆聽講座的政協委員說。

從舉辦國家祭祀的社稷壇,到供普通民眾休閑的中央公園;從紀念提出和踐行三民主義的孫中山先生的中山公園,到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和見證地,乃至2024年中軸線走出國門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北京社稷壇所在的這塊土地一直忠誠地履行著自己的一項神圣使命,這個使命的主題就是“祈福民生”。當我們在壇廟間觸摸歷史的溫度,在古柏下聆聽時代的脈動,便已通過這場講座感受到:真正的文明傳承,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讓古老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繼續生長,讓“以民為本”的理念,如同五色土般滋養每一寸土地。
市政協副秘書長錢衛主持。市政協專委會有關負責同志,部分市政協、朝陽區和大興區政協委員,民盟盟員、“模擬政協”師生代表和市政協機關干部等100余人現場參加。講座還通過北京市政協履職平臺,千龍網,“北京政協”快手號、抖音號,北京時間網站等進行了同步直播,點擊量達3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