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福祉。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正式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態環境民生觀。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生態環境成為我國民生建設和保障的重要領域。為全面系統地保障人民生態環境福祉,提升生態環境民生水平和質量,推動實現美麗中國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在梳理生態環境民生內涵和特征、生態環境民生理論基礎上,應清楚我國生態環境民生建設的成就和挑戰,明確新時代生態環境民生建設的發展途徑和關鍵任務。
生態環境民生的內涵及其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工作,多次強調“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通常狹義民生容易理解,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作為“五位一體”中的社會建設領域,民生主要是增進民生福祉和改善生活品質,包括就業、收入、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健康、養老社保和生態環境等方面。
作為一個概念,生態環境民生總體上是中共十八大以后提出的新概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生觀的體現。“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論斷為建立生態環境民生概念奠定了基礎。生態環境民生表現為滿足人們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一類生態環境產品和服務,是生態環境的自然屬性和民生福祉的社會屬性的結合,其本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在把人類和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的基礎上,把“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生態為民”作為生態環境民生治理的根本遵循。
生態環境民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礎性。自然是人類賴以健康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產品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產品,生態環境民生建設是人類健康生存的基礎。二是普惠性。生態環境對民生福祉具有公平和普惠性,不具備因時間、地點、人群等因素不同而產生的排他性。三是服務性。生態環境民生具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屬性,需要高度關注民之所想、民之所愿,重點關注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要素。四是動態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民生環境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不斷拓展出新內容。五是區域性。受歷史、稟賦和發展所限,群眾對生態環境福祉有不同的訴求,所需求的優美生態環境具有不同的標準。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民之所愿、民之所富,是人民幸福、健康、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生質量,生態環境好,人民群眾生活的滿意度就高,反之亦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對生態產品需求日益增加,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要“生存、溫飽、小康”到要“生態、環保、健康”,生態環境的質量已然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標,越來越注重內心滿意度的提升。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在成為人民群眾民生的剛性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美麗中國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提供良好生態環境服務的重要舉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同時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
新時代生態環境民生的理論溯源與要義
20世紀50年代開始,民生福祉的概念開始出現在社會科學領域,但尚未引起廣泛關注。隨著1987年聯合國大會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學界開始探索環境變化、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福祉之間的關系。2001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首次明確了生態環境和人類福祉的密切關系。此后,人類福祉成為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議題,在自然科學領域,生態環境與人類福祉研究的熱度迅速上升,全球各國以及各科研機構為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實現全人類共同福祉而研究發力。
從理論溯源的角度,將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論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闡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工業革命時期,資本為追求利潤而造成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有所顯露,生產引發的公害事件等問題啟發了馬克思主義中的生態民生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個論述,清楚地指明了生態環境對于民生福祉和民生發展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現實訴求出發,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指出“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再到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把事關生態民生的舉措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生態利益需要,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態權益是否得到切實的保障,人民是否從中真正受益作為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依據和標準,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創新。
新時代生態環境民生建設的基本任務
首先,要把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納入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把美麗中國建設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生態環境民生保障建設作為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必須依靠美麗中國建設加強環境民生保障頂層設計,把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將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納入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進程,把實現人民群眾的美好環境需要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結合起來,把增進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福祉效益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結合起來,深刻把握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從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高度放眼未來,讓良好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后代長遠發展。
其次,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和保護修復建設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區。高質量的生態系統是提供生態產品的核心生產主體。目前,我國全面完成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服務能力最強、供給生態產品質量最高的生態系統范圍已經明確,生態產品供給數量隨之確定。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必須守好生態家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建設以生態保護紅線為主體的穩定、可持續的優良生態產品供給區。要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監管,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管理,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綜合運用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重點實施一批關系生態產品供給質量的生態修復工程。
再次,以提供健康優美生態環境為導向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生態環境為民,著眼于中長期目標,以更高的標準,更大的力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百姓提供“天藍、地綠、水清”的高品質生態環境。要重點解決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生態環境問題,關注飲用水安全、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土壤與食品安全、新污染物與化學品等民生保障重點領域,加強重大風險隱患排查,讓老百姓心里有安全感。要強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棄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持續推進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不斷補齊生態環境民生服務短板。
最后,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手段釋放生態環境福祉效益。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生活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支撐點,要盡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系統、科學的方式引導高質量生態產品供給成為一種經濟形態、產業形態,破解生態產品供給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難等難題,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價值評價機制、經營開發機制、保護補償機制、實現保障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挖掘生態環境深層福祉,為各級政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找到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
(作者:王金南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