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要在綠化基礎上加強彩化,多種一些色彩斑斕的樹種。加強首都綠化彩化立體化工作,是助力首都花園城市建設、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讓市民盡享綠色生態福祉的重要途徑。
北京近年來通過系統性生態規劃與城市更新,在綠化、美化及立體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森林覆蓋率達44.95%、全市公園總數達到1100個、制定《北京市綠道系統專項規劃》,建成綠道2015公里、屋頂綠化建成300萬平米、完成通州綠心公園等標志性綠化成果。同時還存在不足,一是城市綠化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立體綠化總體覆蓋率不高,生態廊道和綠道網絡建設和連接性仍需加強。二是園林綠化植物種類較為單一,尤其是冬季闊葉常綠植物種類匱乏。三是生態和科技理念不夠,綠化場景應用不足。四是公眾參與度不足、參與渠道不暢、宣傳教育不足等。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們仍需再接再厲,持續擴大城市立體綠量,打造更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推動綠道建設和增彩延綠建設等示范性項目。
一是借鑒世界先進城市經驗,將綠化、彩化、立體化作為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世界公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綠化覆蓋率超50%,劃定36個自然公園和4個自然保護區,串聯成全長300公里的“環島綠廊”,87%的公共住宅區設有居民自治花園。倫敦綠化的核心理念是“讓自然重回城市”,47%土地為綠色空間,擁有3000個公園,新建建筑屋頂綠化率需達20%。目前北京市正在全面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花園城市建設是綜合性工作,“面”需要有重要“點”甚至“亮點”的支撐。建議充分借鑒各地經驗,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全面提升整體建設水平。
國家植物園(北園)南湖春色
二是由量向質轉變,全面提升城市綠化美化立體化水平。在“綠起來”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向“好起來”轉變。一是加強景觀大道、綠道建設。綠道串聯著城市的山水人文,發揮著休閑游覽、康體運動、生態體驗等多元功能。景觀大道、綠道建設應突出主題特色,持續建設提升城市韌性的綠色基礎設施。可在現狀基礎上,進行景觀大道、綠道模式試點,進行串聯,打通堵點。二是加強彩化建設,突出北京的季相特征。結合植物季相特征,以春花、夏蔭、秋葉、冬枝營造四時植被景觀,逐步推動綠化向彩化、花化、果化轉變。推進植物主題景觀建設,形成徜徉于林海、花海、大地景觀體驗的特色景觀,突出北方城市四季變化的景觀特色。三是大力推動立體綠化建設。應充分利用建筑“第五面”(屋頂)、墻面、立交橋、道路邊坡等,增加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覆蓋面積。豐富植物品種,進行引種馴化,選育抗旱、抗寒、耐風植物和攀援性植物,打造立體化綠化空間。
頤和園西堤打造多彩景觀
三是加強科技支撐,構建以本土樹種為主力、以引種馴化為補充、以新優品種為特色的豐富植物種類格局。植物種類是綠化彩化立體化的重要基礎,除本土樹種外,要以問題為導向,加大科技攻關,重點解決北京冬季常綠樹種不足和垂直綠化植物種類不足的問題。一是進一步加強鄉土植物應用。北京的鄉土樹種種類較為豐富,應用成效顯著,可進一步依據北京氣候特點,強化植物特色化配置,以鄉土樹種為基調,統籌喬、灌、草比例,加強植物品種選擇與配置方式的多樣化,達到層次豐富、結構穩定、特色突出的生態景觀效果。二是加強引種馴化和新品種選育推廣。北京有國家植物園、科研院所、眾多高校及園林花卉企業,具有較強科研能力。一方面要加大植物引種、馴化力度,引入國內外觀賞性強、抗性強的優良品種,尤其是常綠、彩葉、秋色葉植物,為北京綠化增彩延綠。另一方面加大常綠闊葉樹以及藤本常綠植物、增彩植物科技攻關,進行選育和推廣,努力實現“春新彩、夏濃綠、秋斑斕、冬銀墨”的城市風貌。
四是突出生態理念,加強園藝療法應用,AI賦能綠化工作。一是加強雨洪管理結合,北京夏季降雨集中,在綠道中應用海綿城市技術,比如混合花境、雨水花園等,提升道路滲透率和城市雨洪應對能力。二是提高植物景觀韌性,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樣性和生態性,構建近自然植物群落,增強城市在承受各種極端擾動,如遇氣溫驟變、暴雨干旱等,能夠化解和抵御外界沖擊。三是加強園藝療法應用,在城市綠化中的植物群落營造,在植物選擇上注重康復景觀植物應用,加大康復花園等設計和建設,調動百姓參與園藝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民身心健康。四是加強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如新型綠化材料、生態修復技術等,提升綠化質量。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研究建設城市綠化數字平臺,實現植被健康智能監測,設置評價和管理體系,提升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五是加強機制和制度保障,倡導全民參與。完善相關條例、制度,如出臺立體綠化相關政策規定,保障立體綠化建設數量和質量。有效保障和指導全市綠化、彩化、立體化發展。同時建立全周期管理機制,避免短期景觀行為,保障建設成效長期持續。完善參與渠道,鼓勵公眾通過平臺或線下渠道對花園城市和綠化、彩化、立體化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公眾關切。開展生態教育活動,通過自然科普教育、園藝課堂等形式,廣泛宣傳,增強公眾認同感。強化共治共享。通過組織公益種植、舉辦社區花園節等,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推廣“認建認養”,鼓勵市民通過認養樹木、綠地等方式,推動居民參與社區花園的設計、建設和維護,增強居民歸屬感。(張勇:北京市政協委員,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