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hatGPT讓行業領域“瑟瑟發抖”,到震撼全球的國產大模型DeepSeek,我們對大模型、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等人工智能技術對各行各業影響已經有了深度認識,這種認識可以說是跨界別、跨領域、跨行業,甚至是跨部門的,既體現人工智能本身所具有的變革性特點,也體現人工智能給新質人才培養帶來的穿透力。2024年10 月以來,北京先后發布《北京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方案》《北京市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培育壯大典型示范應用場景,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與模式,構建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生態,為新質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育人新載體建設 提升新質人才培養的高度
黨中央高度關注培育壯大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指出,要打破學科、院系與校際壁壘,以協同高效的科研攻關帶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育人新載體要貫通式融合式全鏈條,既有橫向聯合,又有縱向打通,是基于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指向更加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孵化新動能新優勢的新型機構。面向未來的領軍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首都優勢,借鑒北京研究中心、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實驗室等已有的經驗做法,堅持問題導向,在產教融合中重新定義問題,在人才培養全鏈條中深度培育人才,把博士推向真實的生產一線,讓論文、課題以及創新成果直接生長在生產線上,用“真刀真槍”磨礪卓越人才。面向未來的顛覆性技術創新,要聚焦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注重人工智能嵌入的無限可能性和學生發明發現創造的無限可能性,在支撐高精尖產業集群中開辟人才培養的新賽道。
推動教育智能體建設 拓展新質人才培養的寬度
教育智能體是當前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當前數字化教學模式轉型的研發和應用熱點。教育智能體解決了大模型在教育應用中多學科適配性不足、高質量訓練數據的匱乏以及“幻覺”現象等方面的問題,是連接大模型與教育場景的重要紐帶,打通了大模型與實際教學場景的“最后一公里”。在智能體建設的基礎上,作為教育行業,應該從培養人的角度探索系統性的教育理論支撐。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當人工智能與教育相遇后,需要重構問題:未來培養人的人到底是誰?是教師?是教育智能體?還是人機共育?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傳統“師—生”將向“師—生—機”教學結構的轉變,學習方式也將從單向知識吸收轉變為人機協同探索,“人機共教”“人機共學”將成為新模式,這將為促進學生基礎知識、興趣培養和創新思維品質三位一體發展,帶來與傳統路徑不一樣的新賽道。北京正在這些方面開展規劃和深入思考:比如,規劃建設“京小寶”智能體,為6 歲以下嬰幼兒家長、幼兒園教師提供全方位托育服務支撐;“京小健”智能體,通過人機交互實現個性化、實時化、情景化的心理咨詢輔導,開展研判認定和早期干預;AI智能學伴“京小學”,圍繞學生興趣愛好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適切性數字資源和探究性學習指導;“京小師”智能體,實現教師備課、課堂教學、教學與學情分析、作業管理、答疑輔導等教學全場景應用。推動支持新型家長學校,為家長提供泛在、精準的學習教育服務,協同共助學生成長。在研究推進教育智能體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教育人工智能關鍵不在于自動化,也不是苛求機器人必須像人一樣思考,而在于它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找到他們當前認知理解范圍之外的問題解決方式,這既是一個新方向,也是一個新課題。

北京市第二屆小學生運動會“設計奧運領獎服”活動現場
建強人才管理隊伍 增加新質人才培養的厚度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是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機關事業單位的管理者要率先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緊跟全球技術發展趨勢,練內功、強素質,為做好新時代機關干部的“新質人才”奠定扎實基礎。比如我們推出課間機器人用于試點探索智能巡檢、表情識別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設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效果好不好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推動這項工作的學校領導干部有沒有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從管理者的角色走向共同參與者的角色,積極參與這些教育教學改革。再比如,同樣的工作內容,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在開展決策之前,是否可以問問DeepSeek、豆包大模型,看看經過大模型深度推理分析的內容是否可以借鑒互啟?這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思維方式的變化,也是體現干部接受新事物、應用新事物的能力和素質。在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發展的今天,教育是受影響最大的領域,“學什么、怎么學、誰來學”“教什么、怎么教、誰來教”“考什么、怎么考、誰來考”等這一系列問題,回避不了,更躲避不了。Deepseek不知疲倦不斷自學習、迭代,我們教育工作者具備人類特有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觀,也在不斷地Deepseek!作為教育的管理部門,每一名同志都要高度重視,對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要主動擁抱、但絕不輕信,同時避免依賴,在各項工作中加以關注,思考影響教育發展關鍵要素和新路徑。只有更新我們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知識庫,才能指導我們的工作更好服務適應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才能更好促進孩子們身心健康發展。(李奕 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