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彩鮮明的綾羅綢緞,細節精致的釵環裙襖……諸多既契合人物性格又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舞臺服裝設計,使得昆曲電影《紅樓夢》獲得第12屆摩納哥國際電影節“最佳服裝設計獎”。作為“中法語言年”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該片在發布會上播放了25分鐘片段,便迷倒了一大票歐洲觀眾,被法國媒體稱為“驚艷巴黎”。
連摘“最佳影片”“最佳服裝”“最佳音樂”三項大獎的昆曲電影《紅樓夢》,其服裝設計者——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彭丁煌,長期從事舞臺服裝設計創作與教學研究,創作作品兩百余部,涉及京劇、評劇、川劇、越劇、河北梆子,歌舞劇、話劇、音樂劇等。她參與服裝設計的昆曲《紅樓夢》、歌劇《紅河谷》、話劇《紅旗渠》、
京劇《建安軼事》4部劇目獲第十四屆“文華大獎”,山東梆子《古城女人》獲第十四屆“文華舞美設計獎”,川劇《草鞋縣令》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四個一批”人才,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一項項榮譽的背后,是她數十年的精益求精和執著堅守。
設計之路:傳承與創新共綻
關羽的“綠蟒紅靠”結合紅臉,表達忠義勇猛;曹操的“白蟒”配奸臉,盡顯奸雄奸猾;帝王戴“沖天冠”穿龍紋黃袍,少女著長袖青衣多顯溫婉……戲劇舞臺上,服裝的顏色、款式、材質、紋樣、配飾等元素,直接彰顯人物的身份、地位與性格,服裝設計被稱為“無聲的臺詞”。
自中國戲曲學院舞美系畢業后,彭丁煌把追求精湛的服裝設計技藝作為始終如一的目標,這其中,包含著她對傳統戲劇服裝元素的借鑒,對當下藝術表達的創新探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播。
“戲劇服裝既要傳承傳統美感,又要能在當代語境下被欣賞。”談及對戲劇服裝設計的認識,彭丁煌認為,戲曲服裝設計需要將傳統與現代審美相結合,進行大膽創新。

▲彭丁煌指導演員展現設計服裝
在為北京人藝話劇《張居正》設計服裝時,彭丁煌最大程度尊重和保留了明朝服飾典型的特征,如官服的傳統制式、紋樣的應用等;服裝結構上,柱狀線條的大面積運用與舞臺美術中的柱子元素的相契合,暗喻明朝的時代精神和張居正的風骨氣度;在服裝的色彩處理上,通過手工印、染、搓、畫、貼等多元處理手法賦予服飾滄桑的、斑駁的、沉重的、腐潰的歷史氣息,同時也傳達出一種不安的信號,表面光鮮美好的大明王朝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動蕩時期。在制作工藝上采用了手工彩金線刺繡、釘珠等細膩華麗的細節處理方式,與整體濃郁的低飽和的色彩應用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暗淡古樸中又閃爍點點珠光,預示著這個搖曳的王朝還有新生的希望和曙光,即張居正的新政改革。這樣的創新設計,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喜愛和業內人士的高度贊譽。
戲劇服裝的諸多元素,對契合且凸顯人物性格尤為重要。“《紅樓夢》獨有的文化層面和深度的藝術層面,帶給我太多創作的樂趣。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服裝造型不僅要外化,人物形象更要作為承載人物精神內涵的載體。”談及昆曲電影《紅樓夢》的服裝設計思路,彭丁煌感觸至深。

▲彭丁煌為林黛玉設計的舞臺服飾
在設計中,彭丁煌抓住顏色、圖案、配飾等元素,設計出更好呈現角色內在特質的舞臺服裝。例如,寶黛初會,賈寶玉的服飾以紅色為基調,隨著劇情的開展,色彩逐漸從純粹的大紅到橙紅,橘黃過渡,暗示著寶玉性情的成長和蛻變。林黛玉的服裝取“瀟湘妃子”質本高潔之內涵,運用了竹子一樣清新雅致的黃綠色系列為主基調,逐步過渡到藍色、白色;服飾花色設計了不對稱的落花,片片飄灑紛揚的落瓣,喻示著林黛玉凄苦無依的短暫人生;散點的圖案布局則用以喻示林黛玉的叛逆性情與自由的人生觀及美好追求。此外,《紅樓夢》的服裝配飾彰顯工藝精湛與細節考究,在制作工藝上采用傳統的刺繡、緙絲、手繪等,使服裝圖案栩栩如生、富有質感。在細節方面,對服飾的配飾、紐扣、花邊等精心設計,還原了古代服飾的精致與華麗,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教育之責:點亮學生的藝術之光
作為中國戲曲學院的教授和碩士生導師,劇目設計、服裝設計美學、舞臺服裝設計是彭丁煌所授的主要課程。在教學中,她十分重視學生的美育教育,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觀點、展示創意,并將其付諸實踐,去創作獨一無二的美。“好的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學生內心對藝術的熱愛之火。”遵循這一理念,在課堂上,彭丁煌通過展示大量優秀的戲劇服裝設計作品,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設計思路、表現手法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戲曲博物館、傳統服飾制作工坊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我們需要有能夠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中發現美的洞察性;需要有在千篇一律的故事中去感悟美的獨特性;需要有能夠在限制中尋找自由來去釋放美的創新性。”課堂上,彭丁煌結合自己多年的知識學習、鄉村寫生和舞臺實踐案例,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設計感悟與心得。

▲彭丁煌為學生們講授舞臺人物造型設計
彭丁煌還積極推進教材建設專題規劃,負責教材編寫,突出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特色課程、實踐課程、選修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她注重將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和最新的行業動態融入其中,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實用,具有時代性。她參與組織“大美舞臺——中國戲曲學院舞臺美術教學成果展”,以及實踐匯報和階段性作業教學成果展示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展示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此外,彭丁煌主持完成北京市宣傳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傳統服裝工藝在劇目創作中的創新運用》,負責的戲曲服裝設計專業獲批北京本科學校產學研深度協同育人平臺建設項目,持續推進高質量校外實踐平臺建設,有效促進實踐資源建設和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培養高質量戲曲舞美人才作出了積極貢獻。
“戲劇服裝設計領域需要長期的投入和熱愛,只要堅持下去,就能掌握精湛的技藝。”每當畢業季,彭丁煌都會寄語同學們,不僅要學習戲劇服裝本身的知識,還要拓寬知識面,敢于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積極將其付諸實踐并展示出來。

▲彭丁煌作關于藝術實踐的報告
政協之聲:“藝術+科技”跨學科融合
身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彭丁煌時刻關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從“科技賦能戲曲”到“戲曲對話青年”,從藝術教育跨學科融合到戲曲文化年輕化實踐,彭丁煌以專業視角和務實提案,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架起“創新之橋”,生動詮釋了政協委員“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到點子上”的責任與使命。
“藝術教育普遍缺少與理工類相關專業的跨學科融合,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示范性項目較少,亟須打破數據孤島。”2024年1月16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彭丁煌帶來《關于建設中國戲曲人工智能創研中心》的提案,提出通過建立專業機構發揮人工智能在戲曲領域的作用。
彭丁煌介紹,2024年秋季學期起,北京市教委在市屬高校全覆蓋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而中國戲曲學院在落實數智化戲曲演藝、傳統戲曲要數據庫建設、加速人工智能技術與戲曲應用場景深度融合等方面亟須政策和經費支持。她指出,我國缺少“AI+戲曲”領域專門性研究機構,國內外相關機構大多僅關注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或戲曲創作某一環節,缺乏整體性、系統化、全要素思考和實踐。
據此,彭丁煌建議,落實“人工智能+戲曲”行動,發揮中國戲曲學院學科優勢,建立“中國戲曲人工智能創研中心”,設立專項經費、建立穩定財政補貼機制,出臺配套措施健全投入機制,一方面通過數智化手段記錄保存戲曲表演、音樂、劇本、舞美等要素資源,助力戲曲人工智能語料庫、知識庫、大模型建設;另一方面,可輔助創排新表現形式,挖掘戲曲內在規律,推動傳承創新,還可借助智能化教學工具助力中外藝術交流。
戲曲藝術如何吸引年輕觀眾?傳統劇目如何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彭丁煌在對多種藝術實踐的調研中,思考著……
“鑒于戲曲根植于深厚的歷史土壤進行創作,其既定結局往往為觀眾所熟知,而當今青年群體渴望在文化傳承中融入新穎視角與個人見解。因此,可對傳統劇目結局進行創新性探索,以契合當代青年的審美需求。”彭丁煌以北京人藝新版話劇《趙氏孤兒》為例,劇中“孤兒”在愛與恨之間的艱難抉擇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展現了愛之偉大與寬恕的力量。《趙氏孤兒》所采用的開放式結局模式更為傳統戲曲劇目樹立了典范,它鼓勵觀眾在觀賞之余,主動參與到故事的延續與解讀之中,以各自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念,填補劇情留白,形成獨一無二的情感共鳴與思想啟迪。
據此,彭丁煌在《關于著力打造京味兒文化,推進戲曲藝術年輕化發展的提案》中建議,各劇種各劇院單位在創排時應關注到對劇目結局的多元化思考架構,以增強劇目的藝術感染力,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思維的深度融合,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開辟與時俱進的新路徑。(記者: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