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交界地區人口密集,經濟活動屬性復雜,是區域分工合作的薄弱環節和重要突破口。須綜合考慮資源環境等要素條件,以完善交界地區產業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為切入點,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產業協作優勢互補相互賦能,進一步助推京津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建議構筑共享產業公地,分類共建區域性產業集群。構筑政策公地,進一步完善府際協調機制,強化政策協同激勵資本與技術流入。構筑技術公地,以汽車、裝備制造等結構升級和競爭力提升為導向,打造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構筑服務公地,建立扁平化的線上公共服務平臺、公共知識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促進創新公共服務從中關村等核心源區向交界地區延伸,推動交界地區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化、高端化。分類建設合作示范區,通武廊服務京津科創走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北京市延慶區、河北省懷來縣、赤城縣謀劃長城歷史文化帶、冰雪旅游文化產業帶建設,構建新文旅示范區;北京市平谷區、天津市薊州區、河北省興隆縣合作探索從生態管控區到生態價值轉化示范基地轉變。加強基金布局規劃和投向指導,加大對交界地區、園區、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投資力度。明確交界地區政府主體責任,聚焦六條重點產業鏈“一鏈一策”制定協同配套政策,促進制造業集群多元成長。
重點培育科創走廊,修補完善都市圈創新網絡。積極推動京雄等近域創新走廊的形成,支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創新走廊節點布局,引導中試、轉化以及生產環節趨向城鎮走廊,共建分支機構、概念驗證中心、技術熟化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形成“研發—轉化—生產”專業分工的近域擴散。加強區域內創新成果流通渠道建設,探索創新成果輸出地與承接地間的協作機制。強化就地轉化的綜合創新基地,重點發揮已有重點產業功能區作用,通過共建技術研發創新中心,形成廣域轉化、節點對接的創新網絡。培育高度靈活、自由流動的眾創社區,以中關村創業大街為典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推動創業公共服務體系向區域延伸。鼓勵傳統園區轉型,推動現有工業園區功能置換,鼓勵合理的土地混合使用,對科技研發、文化創意、展覽藝術等創新性功能提供多種鼓勵政策。
橫向打破行政壁壘,縱深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完善法規監管、工作會商、信息共享機制,加強交界地區公共政策協同和標準銜接,統籌制定企業準入、經營、退出管理的專項政策,持續優化涉及多部門聯合辦理事項的工作流程。組建跨區域的產業協同工作組,建立產業協同發展規劃,推動多層次產業鏈合作和聯合招商。健全企業生產經營事項“一站式”辦理,共享市場需求、資源分布和政策變化等關鍵數據。推動基礎設施共聯、品牌建設互促、消費環境同建,落實通武廊市域郊鐵路等高等級廊道建設,超前布局大數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聯合共建交界地區數據匯聚交互基地。制定統一的品質標準、認證程序,建立物流、倉儲、配送等資源協作平臺,統籌文旅、體育、科技等特色資源,協力共辦促消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