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及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扎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利用AI、大數據等新技術對農業進行提升改進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以數智化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農業強國建設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市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優勢特色典型應用場景。北京市耕地細碎化嚴重,受到生產規模和生產體量的制約,北京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缺乏規模化經營效益,亟須通過農業與文化、旅游、數字經濟等融合發展,但目前在技術應用與經營模式的創新實踐中,能夠起引領示范作用的數智農業樣板稀缺。
二是農業智能化轉型存在技術與配套短板。在高性能測控傳感器、農業大數據智能、高端智能農機裝備集成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存在技術短板,先進的數智化技術、裝備與生產匹配的關鍵支撐不足,能夠滿足新一代信息技術落地產業應用的數智化基礎設施普及還不到位、數據采集能力薄弱、數據分析決策不智能、數據融合應用不充分。
三是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新農人”隊伍顯著不足。雖然隨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深入,返鄉創業人才逐漸增多,但新生代農業從業人員的數智化素養依然參差不齊,行業復合型人才匱乏、人才結構性短缺,扎根于農業生產一線的“新農人”隊伍不能滿足農業數智化轉型發展的需求。
建議:
一、打造高水平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樹立農業數智化示范與應用窗口
建議立足北京地域特色與資源優勢,積極推動主要農作物、果樹、畜禽、水產種質資源表型與基因型鑒定、數字植保專家問答等垂直領域的行業大模型研發,以實現對農作物及畜禽水產等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與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各應用場景數據采集網絡,研發無人農場、智慧果園等垂直領域的數據資產管理平臺和大數據分析與決策模型,為農業數據的智能化分析與決策提供支持;打通場景搭建與示范過程中“產—學—研—用”路徑障礙,促進科研機構、高校院所、企業主體與產業基地之間的緊密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無人農場、智能溫室等領域的試點示范應用,打造農業強國建設的“北京方案”;制定適用性更強的場景扶持政策,支持農業數智化核心技術攻關與場景化落地示范的項目,健全“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所支撐”的農業數智化科技創新模式。
二、加強農業“天空地”一體化協同監測網絡,夯實農業數據采集支撐能力
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海量數據的深度挖掘,構建農業領域的知識圖譜,整合農業知識資源,發揮農業基礎數據在智慧農業應用中的作用;引入5G等新一代通信技術,優化物聯網設備的廣泛連接,推動農業監測數據實時上傳至云端進行分析;在光、溫、水、氣等一般性環境類傳感器方面,加快國產化替代步伐,推進土壤養分儀器裝置等關鍵核心攻關;推動北斗導航系統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搭建與農業強國相適應的先進技術體系,提升農業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的支撐能力,創造農業科學數據價值,為“百千工程”積累數據資源。
三、強化農業應用主體科技素養,提升“新農人”數智化能力
開發應用相關的政務管理平臺、產業大數據平臺,強化產業運行大數據監測分析、市場監管、資源整合,創新數智化治理模式,提升農業監管和綜合服務的能力與水平;引導農業科研人員將數字農業技術、裝備應用于科研試驗,提高技術研究、轉化產品與應用市場的匹配度;進一步優化基層專業人才服務團隊的評價機制,加大激勵力度,推動形成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服務模式;加強多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利用線下講座、線上網課、短視頻等多種渠道,廣泛開展數智農業、質量安全溯源等領域的實用技能培訓,培養和提升“新農人”數智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