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及分析:
地下空間是城市重要的空間資源,北京市在積極推動地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和改造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積極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地下空間環境品質。盡管如此,目前北京市在地下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方面仍存在有待提升的問題。
一、總量龐大但閑置率高。以中心城區為主的全市地下空間總量超過1億平方米,但據有關資料,全市有20%的普通地下室和50%的人防地下室處于閑置狀態。部分早期工程因年代久遠和設施老化難以利用,亟需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功能升級。
二、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和管理體制不暢,缺乏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地下空間建設和管理涉及眾多部門,這種多頭共管的模式常常引發部門間的矛盾和沖突,職能重疊、責任不明等問題頻頻出現,阻礙了地下空間資源的有效整合與高效利用。
三、碎片化開發,地下空間建設的理念和建設品質與國際一流大都市相比有較大差距。北京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方式較為單一,主要局限于地下停車場和地下室,且大部分地下室通常僅用作儲藏,整體開發建設呈現出無序狀態。盡管2022年出臺了《騰退地下空間管理和使用指導意見》,但地下空間的人性化設計和復合利用水平仍存在明顯短板,便捷性和舒適度亟待加強。
四、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的立法亟待完善。現行法律法規中對地下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產權關系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導致地下建筑物和構筑物難以取得房地產權利證明,地下空間開發的投資建設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建議:
一、全面盤點首都地下空間資源,建立智慧化管理平臺。盡快健全地下空間信息的采集、管理與共享機制,從地下生態地質調查、地下空間測繪、市政管線普查等基礎信息采集與整合工作入手,明確地下空間的信息管理部門,搭建可更新、可查詢、可共享的地下空間三維信息數據庫。進一步完善地下建設工程的相關信息登記與備案要求,詳細注明地下建設工程的空間范圍、使用功能、地下層數、建筑規模等信息,統一地下空間信息登記標準,為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的科學決策提供基礎支撐。結合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在信息管理平臺上全面完善數據錄入,完成首都地下資源的三維建檔工作。
二、科學規劃,構建地下空間網絡化、分層化的立體發展格局。結合韌性城市等建設要求,為防空、防災提供充足的后備空間,兼顧“平戰結合”與“平災結合”,構建地下空間主動防災體系,促進城市綜合防災能力提升。結合古都保護需求,綜合評估生態敏感地區、歷史文化街區、重點保護單位、地質水土條件等地上地下各類要素一體化考慮,對可改造建設、控制性建設、保護區域作出明確劃分,確定地下空間開發潛力。在此基礎上,分區分級統籌開展規劃,有序推進地下空間的存量更新和開發利用的體系化建設。堅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居住區要充分考慮停車、倉儲、養老、便民服務等多樣化需求,彈性調配場地比例;公共綠地在確保生態敏感區和防災避險地的前提下,要結合群眾對于公共空間越來越高的物質文化需求對商業配合和文化服務空間進行適當補充。
三、盡快推動北京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立法,建立綜合管理機制。結合本市地下空間的開發現狀以及未來規劃進行綜合性法規制定。建立或明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部門綜合管理機制,并設立市級地下空間綜合協調機構,著重研究和解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的重大事項,協調和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推動全市性地下空間規劃的編制、數據信息的統一管理、軌道交通沿線一體化規劃管理等重點事項。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和界面劃分,杜絕多頭現象。明確地下空間的產權、土地使用權和收益權,確保地下空間在開發建設、改造更新、招商引資和實際運營中的各方權益和責任,創造更好的營商和服務使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