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及分析:
青年科技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加強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2023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為進一步全方位培養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國當代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生涯與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高度契合。培養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意義重大。
作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北京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塑造科技創新核心優勢,全力創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經調研和訪談在京青年科技工作者,凝煉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面的核心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科技項目支持力度不足。一是當前針對青年科技人才的資助項目數量較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項目資助量雖有提升,但受資助率仍低于20%—25%的區間,且持續走低。二是青年科技人員參與重要科研計劃指南制定較少,大量科技資源、項目和經費分配呈現“倒金字塔”結構,影響了青年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
第二,交叉學科發展深度不夠。一是交叉學科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不夠、融合創新不足和學科方向不明確成為交叉學科支持方向較為模糊的重要阻礙。二是高校新型交叉學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有利于跨學科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教育新形態亟待建立。
第三,人才評價機制廣度不寬。一是對學術“帽子”的爭奪超越了對創新本身的追求。學術“帽子”意味著巨大的科研資源與學術聲譽,更是青年教師“非升即走”的必要條件,迫使青年科研人員進入競爭軌道。二是破“四唯”、立新標有待推進。“老人評新人”“偽同行評議”“關系評議”等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機構陷入形式上“去五唯”,實際上“無唯而治”,更有甚者“十項全能皆唯”。
第四,博士后流動站亮度不強。一是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博士后培養能力與招收動力不足,存在“企業提不出科學問題,博士后解決不了工程問題”等情況。中小型企業“設站易、維護難”的問題較為突出。二是部分制度規定彈性不足。不少受訪單位和博士后都認為“35周歲以下、獲得博士學位一般不超過3年”的入站申請條件較為嚴苛。
建議:
第一,落實頂層布局,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加強青年科技人才項目資助體系規劃和力度,建議采用科研年齡和生理年齡雙軌制劃定青年科技人才范圍,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評價考核周期。全面推廣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與企業聯合基金資助模式,引導、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
第二,改革先行先試,創新青年科技人才評價機制。不以“學術帽子”、獲獎數量作為科技和人才評價的主要標準,明確要求不把論文數量和人才稱號作為評價指標,避免層層加碼為青年科技人才的考核評價指標,在相關的科技和人才項目中建立針對原創突破性成果和一流人才的評價標準。
第三,加強人文關懷,營造科技創新發展良好環境。完善北京市各項科技人才“筑巢引鳳”政策,在醫療、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父母養老等方面積極排憂解難,給予優待保障,讓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業。
第四,融合產學研用,服務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依托北京市創新聯合體組建和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強產業引導、企業參與,試點面向需求的企業主導工程碩博士(后)聯合培養模式,圍繞行業戰略需求建設學科,針對產業需求培養人才,形成“專業-企業-行業-產業”創新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