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及分析:
北京2022年出臺相關措施,以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抓手,推動社區商圈生態良性發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各部門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合力不足。便民生活圈建設主要由商務局從業態角度推動商業類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未形成與發改、規劃、住建、國資、市場監管、街道(鄉鎮)等部門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在解決空間缺失、特色搭載、營商環境、審批監管等問題上力量有限,缺少具體路徑指導和綜合政策推動。
二是國有資產用于生活服務業的空間較少。北京空間分布(尤其在建成區)具有大院大所多、國有單位多、軍隊多的特點,其周邊和內部家屬區生活著大量居民,常發生一刻鐘生活圈服務設施不足又無法協調空間承載的問題。國有資產中有大量低效利用空間,但用于提供便民生活設施的空間較少,由于生活服務業普惠特點,租金承受能力有限,補建便民網點難度較大。
三是空間復合利用效率低且搭載方式較少。便民生活圈的空間使用常需搭載其他功能實現,但項目前期規劃、中期建設和后期運營全過程缺乏針對生活服務保障的有效政策和監管體系,常出現建成后無法實現便民生活功能的情況。在功能混合使用以確保空間利用效率和城市活力的大背景下,北京不同功能用地和空間搭載生活服務的實踐類型較少。
四是北京建設便民生活圈的特色不足。北京住宅底商、沿街商業和可公共使用的空間等跟其他城市相比總量有差距,在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時,未能充分挖掘和結合自身特質,導致城市特色不突出,給人留下“缺少煙火氣”“不太便捷”等印象,影響城市綜合競爭力。
建議:
一是“全市一盤棋”統籌各類設施綜合配置。在一刻鐘步行范圍內建立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服務網絡,政府引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規劃建設上,將便民生活圈要求與現行規劃體系剛柔結合,納入片區更新要求和新建項目前置條件,優化社區商業布局;改善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讓生活服務設施方便抵達;通過財政補貼、提供低息貸款等方式,引導業態發展,吸引優質企業參與;通過高級別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協同多部門共同改善營商環境,頒布綜合政策促進資源向基層和社區提質擴容、均衡布局。
二是盤活國有資產加強與軍隊空余資產合作。出臺政策盤活市區兩級國有資產。強化政府權責,對國有企業土地房產進行指導監督,在盤活資產過程中優先保障和搭載便民服務設施,推動單位附屬空間對外開放。軍隊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為盤活資源創造了條件,加強軍隊與地方政府在空余資產管理方面的合作,在確保軍事資產安全和軍隊利益前提下,探索軍地資源共享新路徑,實現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滿足城市公共利益需求。
三是補短揚長通過功能混合培育便民服務新場景。推動土地和建筑功能混合使用,在新建項目謀劃和片區更新過程中搭載一刻鐘便民服務設施。在規劃編制、項目實施、運營監管等全過程打通政策壁壘,培育保障優質運營主體,滿足市民品質生活需要。通過制度創新推動北京優質資源與生活服務業優化整合,引導“產業園搭載生活服務”“軌道站點搭載生活服務”“城市公園搭載生活服務”“文化設施搭載生活服務”“大院大學設施對公眾開放”“教培閑置空間轉型青少年成長綜合體”等促進資源創新型混合使用,打造服務新場景。
四是推動數字化賦能生活服務業轉型發展。在北京市一刻鐘品質共建聯盟基礎上,組建生活服務數字化轉型發展聯盟,推動北京“數字+生活服務體系”生態建設。建議以海淀區為試點打造區級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數字化賦能平臺,結合城市大腦和人工智能產業優勢,完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對生活服務中小企業全面覆蓋與精準畫像,成為優化商業資源配置、促進區域消費增長的強大支撐,為數字化賦能便民服務和商業發展創新樹立標桿。